我市围绕沿海“蓝绿”生态资源核心价值,积极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碳汇增强、沿海旅游发展等多目标协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路径。
一是创新工作机制。形成政府、农户、企业、组织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,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。建立生态旅游、生态农业、碳汇交易等多元综合的生态价值转换模式。
二是优化空间布局。根据上位规划,组织编制生态保护修复、陆海统筹等专项规划方案。全域设计生态、业态、文态、形态保护提升,形成“一核两带两片区”的总体空间布局。积极打造集森林、湿地、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生态价值实现空间布局。
三是保护生态空间。持续开展海域和川水湾片区海岸带湿地整治修复,大力推进互花米草生态防治工程,强化条子泥垦区滨海湿地生境修复。持续优化生态环境,为鹤类、雁鸭类、黑嘴鸥、鸻鹬类等鸟类提供多样的觅食栖息生态空间。
四是发展文旅产业。将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,打造不同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。以“生态+文旅”的模式,开发打造了“亲近世遗”亲子线路、“鸟类天堂·生态东台”研学线路、“海滨湿地·世遗之旅”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。